橡胶工业

“ADC新星”上市首日大涨超100%,市值突破170亿港元

 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
  来源:国际金融报

  从融资到正式上市,映恩生物始终炙手可热。

  4月15日,生物医药行业备受瞩目的抗体偶联药物(ADC)新星映恩生物终于正式亮相资本市场,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,股票代码HK9606.

  截至收盘,公司股价报收205港元/股,大涨116.7%,总市值突破170亿港元。

  另据发售公告,映恩生物本次香港公开发售获115.14倍的超额认购,国际配售获13.52倍认购,最终发售价为每股94.6港元,全球发售净筹约15.13亿港元。

  这也刷新了港股18A板块自2022年以来的纪录,映恩生物成为近三年来通过港股18A规则上市融资规模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。

  4月16日,映恩生物股价有所回落,报收187.2港元,跌8.68%。

“ADC新星”上市首日大涨超100%,市值突破170亿港元

  “ADC新星”备受市场追捧

  从此前的招股情况来看,映恩生物成功引入了15名基石投资者。具体包括BioNTech、礼来亚洲基金、富国基金、易方达基金等明星资本。

  其中礼来亚洲基金起源于跨国药企礼来制药,后成为独立的投资管理公司,专注于亚洲地区的医疗健康领域投资。该基金曾成功孵化出荣昌生物、传奇生物、圣湘生物、艾力斯等明星创新药企。

  映恩生物备受资本市场追捧的程度在港股18A板块实属少见。

  2018年4月,香港联合交易所在《主板上市规则》中新增第18A章,允许未有收入、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。“港股18A”概念由此而来。

  但近年来受资本寒冬影响,多数港股18A上市生物科技公司均处于破发状态。映恩生物能够“逆袭”,一方面在于公司所处的ADC赛道十分火爆。风口之下,映恩生物凭借其丰富的ADC产品管线和技术平台顺势而起。

  另一方面则在于创始人朱忠远在生物医药资本市场上的深厚背景。据了解,朱忠远在医药投资圈里有着超20年的工作经验,曾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公司通和毓承担任合伙人,投资或孵化过基石药业、荣昌生物、甘李药业、华大基因等上市公司。

  朱忠远在投资圈的经验与人脉加速了映恩生物的上市进程。公司成立的次年就完成了种子轮融资和A轮融资,接下来的三年里映恩生物又完成了B轮和B+轮融资。投资方包括6D Capital、药明生物旗下WuXi Venture、七匹狼旗下晟联以及天士力国际资本等。B+轮融资后,映恩生物的投后估值已达2.7亿美元。

  截至4月16日收盘,映恩生物股价虽较前一日有所回落,但总市值依然近160亿港元。

  对外授权累计交易近60亿美元

  近年来,ADC赛道迅速崛起。根据沙利文预测,全球ADC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79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30年达到647亿美元,中国ADC市场有望从2022年的8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662亿元。并且,中国已成为全球ADC研发的核心参与者,国产ADC新药约占全球管线的40%。

  朱忠远曾在接受南开大学上海校友会采访时表示,自己对ADC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八到九年前甚至更早。只不过那时的ADC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,失败率较高。

  直到2018年第一三共临床试验数据公布,第三代ADC在各种实体瘤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治疗潜力。朱忠远意识到ADC“蝶变”的临界点即将到来,公司的战略中心逐渐聚焦到ADC赛道。

  因此,映恩生物自2019年成立以来已搭建了12条自主研发的ADC管线以及四大领先ADC技术平台:映恩免疫毒素抗体偶联平台(DITAC)、映恩创新双特异性抗体偶联平台(DIBAC)、映恩免疫调节抗体偶联平台(DIMAC)以及映恩独特有效载荷抗体偶联平台(DUPAC)。

  丰富的管线和技术平台使得映恩生物在对外授权过程中收获频频,累计交易金额达60亿美元左右。

  2023年4月,映恩生物与BioNTech达成重磅合作,BioNTech以1.7亿美元首付款,潜在总金额超15亿美元的里程碑款,获得映恩生物HER2 ADC产品DB-1303和B7H3 ADC产品DB-1311在全球(不包括中国内地、香港和澳门)的开发、生产和商业化权利。

  2023年7月,映恩生物与百济神州达成战略合作协议,共同推进新型ADC管线针对实体肿瘤的治疗研究,付款共计13亿美元,以及未来潜在销售额的比例提成。

  同年8月,映恩生物再次与BioNTech达成扩展合作协议,在全球范围内(不包括中国内地、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及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)共同推进第三个ADC候选药物DB-1305的开发、生产和商业化。

  202年,映恩生物又宣布与Avenzo Therapeutics达成价值12亿美元的合作协议,将其EGFR/HER3双抗ADC药物DB-1418的全球权益(不含大中华区)授权给Avenzo,映恩生物将获得5000万美元预付款,以及高达11.5亿美元的开发、监管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,同时还将基于销售额分成。

  盈利能力仍待观察

  从目前的业务情况来看,映恩生物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对外授权即License-out模式。

  2022年至2024年,映恩生物分别实现营收160万元、17.87亿元、19.41亿元;分别亏损3.87亿元、3.57亿元、10.5亿元,三年累积亏损额近18亿元。

  对于持续亏损的原因,映恩生物表示,投资开发生物医药产品具有高度不确定性,因为其涉及大量的前期开支,并涉及候选药 物可能无法证明其疗效及安全性,从而无法获得监管或市场批准或不具商业可行性的重大风险。

  截至目前,映恩生物尚未有任何产品获批上市,并且公司持续产生大量研发成本和与公司持续运营有关的其他开支。因此,映恩生物预计2025年还将继续亏损。

  从产品上来看,映恩生物最有望盈利的两款核心管线分别为DB-1303和DB-1311。其中,DB-1303是一款处于临床后期的HER2 ADC候选药物。目前正在进行两项注册性临床试验(一项全球试验及一项中国试验),以及一项全球潜在注册研究。

  映恩生物预计DB-1303的首个适应症——子宫内膜癌,最早将于2025年向FDA申报加速批准。

  另一款DB-1311是一款全球临床进度领先的B7-H3靶点ADC候选药物。DB-1311正被研究作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(mCRPC)患者及小细胞肺癌(SCLC)患者的潜在二线(或以上)治疗方法 ,具备扩展至前线治疗的联合治疗潜力。

  从市场格局上来看,DB-1303所处的HERE2 ADC赛道已有三款产品上市,分别为罗氏的Kadcyla、第一三共和阿斯利康合作开发的Enhertu以及荣昌生物的爱地希。

  B7-H3 ADC赛道目前在全球尚未有获批的产品上市,但已有多款进入临床试验阶段。其中,第一三共和默沙东合作开发的DS-7300进展最快,映恩生物同BioNTech合作开发的DB-1311位列其次,随后还有宜联生物、翰森制药/葛兰素史克、百济神州等追赶。

  登陆资本市场后,映恩生物能否实现盈利将成为公司下一阶段发展的关键。

 

关键词: